1. 北京古建筑景点大全集
北京,近800多年的古都,所以,著名的古建筑非常多。故宫为首的古建筑群。闻名世界。天坛古建筑也是中外关注的宏伟建筑群。
建国后北京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以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为首的,50年代的十大建筑。 现代建筑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和即将建成的中华尊,都是北京现代建筑的典范。
2. 北京市内古建筑
太和殿(明代奉天殿和皇极殿)俗称“金銮殿”,高35.05米,东西高63米,南北35米,占地面积超过2380平方米。长宽比为9:5,这意味着九五之尊。该地区是紫禁城宫殿中面积最大的宫殿,其形状也是最高标准和最宏伟的建筑。
中和殿(明代叫华盖殿和中极殿)是紫禁城的三大厅之一,位于太和殿后面。中和殿高27米,平面布置,宽3间,深3层,四面有走廊,铺有金砖砌成的地板,建筑面积580平方米。
保和殿(明代为谨身殿和建极殿)也是紫禁城三大厅之一,位于中和堂后面。宝和殿高29米,平面矩形,宽9个房间,深5个房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内廷,紫禁城的后半部分称为内院,内宫的大门是乾清门,左右两侧有彩色釉墙。大门内是侯三宫。内部法院的中心是乾清宫,交大宫和昆宁宫。东西两侧分别有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上处理日常政务事务的地方,也是皇上和后妃生活和居住的地方。
乾清宫位于紫禁城内部庭院的前面。乾清宫是内院的主殿,高20米。宫殿顶部有双檐。寺庙中间有一个宝座,里面有一块“正义而明亮”的牌匾。两端都有温暖的凉亭。乾清宫曾是封建皇上的宫殿。在清康熙皇上之前,这里就是皇上居住和处理政府事务的地方。清雍正皇帝迁至养心殿,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意为“天地交合、安康美满”。
养心殿,自清朝雍正以来,养心堂已成为皇上在故宫的实际住所。清同治年间,慈禧皇后和慈安第二皇后在养心堂东暖阁听政治。
养心殿内室,宁寿宫,乾隆皇上宣布退位并成为皇上的养恤金殿,内院东侧的宁寿宫耗资110万两白银建造。
坤宁宫在紫禁城的“内部法院”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清雍正以前皇后的寝室,两端有暖阁。在清朝,它改为祭神场所。雍正以后,西暖阁是萨满祭祀的地方。其中,东暖阁是皇上婚礼的新房。康熙,同治,光绪三皇都在这里举行了婚礼。
东六宫,紫禁城东部和西部的六个宫殿是皇上后妃和子嗣居住的地方。东六宫包括景仁宫,延禧宫,承干宫,永和宫,钟粹宫,景阳宫,东六宫建于明永乐年间。其中,东太后慈安住在钟翠宫。此外,延禧宫也很有名气,因为紫禁城中唯一的西洋建筑,也是人们口中广泛流传的水晶宫。
3. 北京古建筑旅游景点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等级: 国家二级(文物)。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先农坛内,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1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犹如座座里程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被视为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志。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延绵的历史,成为世界建筑发展中的光辉篇章。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堪称中国沙盘之最的“北京旧城模型”,中国藻井艺术孤品“北京隆福寺藻井”等。
北京先农坛分为内外坛,到清朝末期,先农坛外坛的边界北抵今天的永安路,东到南中轴线,南近南外城墙,西达太平街,占地面积一百多万平方米。
4. 北京古建筑景点大全集图片
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巷有:1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全长800米,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乘坐107路或124路在宝钞胡同站下车即到。2菊儿胡同。位于北京二环路以内东城区西北,全长438米,至今己有700多年的历史,乘坐108路或104路在交道口南下车即到。3国字监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全长669米,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乘坐124路或特11路在方家胡同下车即到。4金鱼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大街南侧,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乘坐2路或82路到东华门站下车即到。5帽儿胡同。位于北京老城区鼓楼和地安门之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乘坐60路或82路在鼓楼下车即到。6八大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乘坐11路或93路在珠市口南站下车即到。7府学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北部,乘坐2路或104路在兵马司站下车即到。8砖塔胡同。位于北京西城区的西四南大街,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乘坐42路或409路即到。
5. 北京古建筑排名
北京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其中北京的皇家建筑群,几乎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历代皇家建筑群的惟一完整遗存,无比珍贵。这座拥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的城市,历经漫长城市建设史的踵事增华,除皇家建筑外其他各种类型的建筑同业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蔚为大观。
6. 北京古建筑名称和图片
全名叫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可以搜官网预约,也可以关注公众号预约,都是实名预约,到了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入参观了,藻井中的顶级天花板,国宝中的国宝就在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21号,门票:15元/位。不好停车,地铁去很方便。
7. 北京有名古建筑
首都博物馆一进门,立着一座“景德街”牌楼,原立于历代帝王庙围墙外侧,为皇家坛庙建筑的一部分,现将原构建组合后立于此地。
8. 北京古建筑景点有哪些
一,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间半,是世界最大的宫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它在故宫三大殿中是最大的一座,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最大的木结构宫殿。故宫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收藏着90多万件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有许多稀世珍宝。故宫中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以香妃的故事最为著名。 故宫的建筑体现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由于中国古人信奉阴阳五行说,因此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
二,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系舟岛,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拉萨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布达拉宫是一项建筑创作的天才杰作,整体为石木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岩垒砌,最厚处达5米,墙基深入岩层,外部墙体内还灌注了铁汁,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同时配以金顶、金幢等装饰,巧妙地解决了古代高层建筑防雷电的问题。数百年来,布达拉宫经历了雷电轰击和地震的考验,仍巍然屹立。布达拉宫主要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众多的建筑虽属不同时期建造,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修建,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很高的水平。
三,慈禧太后的寝宫——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20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四,道教宫殿式建筑——永乐宫
永乐宫修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点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原址在永济县永乐镇,故得名。相传这里是吕洞宾故乡。20世纪50年代末,因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永乐镇成了水库所在地。为了不使这些文物掩没,经过精心的筹划,将宫殿内所有960多平方米的壁画完整的揭取下来,运至芮城的新址,即今之永乐宫。布局疏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为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宫内保存着举世闻名的元代壁画艺术,三清殿和纯阳殿内的壁画尤为精美。
五,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陵园建制仿都邑,陵墓周围呈回字型,筑有内、外两重城垣,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基址。
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园。秦始皇自即位起,就修骊山为陵墓,并六国后,征民夫七十余万人治骊山,挖成又大又深的地宫,宫内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并令工匠做了防盗的机驽,以水银为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长明烛。秦始皇陵的建造,承袭了前代帝王陵园制度又加以发展,奠定中国封建帝王陵园的建筑格局。它地上的王国模拟于地下,视死如生,是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六, 唐陵中的杰作——乾陵 。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因山为坟,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陵园周长40公里,由内外两城组成。外城遗迹已难寻觅,内城遗址犹存,面积2.4平方公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门外均有石刻,当年陵园内还有献殿、下宫、画像词堂等建筑。据记载,唐后期曾重建殿宇378间,初建时的规模显然更加庞大。现乾陵遗存的主要是朱雀门外的神道和其两侧的石刻。长长的神道两侧有两组残存的土阙和石刻114件,石刻有华表、翼马、朱雀、石马、石人、石狮等,多用整块巨石雕成,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气势伟岸,富于质感,反映了盛唐的国威和工艺水平。
乾陵的建筑质量极高,墓道用石条密封,并在缝隙中灌铁水,极难开启,因此成为唯一没有被盗的唐代皇帝陵墓。乾陵的范围很广周围有17座陪葬墓,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
陵不仅外观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李治生前酷爱书法,广为搜集,临终遗嘱把他所收藏的书字埋在墓内,李治和武则天均处于盛唐时期,且据勘查,乾陵虽经1000多年,却未被盗过。由上可以想见,乾陵内部的文物一定十分丰富,极其珍贵。
七,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是用石块拼砌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桥面,以行车走人。而赵州桥的特点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两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桥结构中最先进的一种。她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敞肩型石拱桥,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桥”。赵州桥正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其设计者是隋朝匠师李春。赵州桥是正常的交通运输桥,它的桥身弧线优美,远眺犹如苍龙飞驾,又似长虹饮涧。尤其具有艺术特色的是栏板以及望栓上的浮雕。充分显示了隋代矫健、俊逸、浑厚、严整的石雕风貌。整个大桥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珍品,称得上是隋唐时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八, 天下绝景——黄鹤楼。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之巅,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认为是“唐诗七律压卷之作”,很多人都能背诵。因这首诗,成就了黄鹤楼“文化名楼”的地位。 黄鹤楼素有“千古名楼”,“天下绝景”之誉,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同,科学技术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黄鹤楼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现在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重建,1984年落成的。黄鹤楼外观为五层建筑,高51米,里面实际上是九层。中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9”为阳数之首,与汉字“长久”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的意思,所谓“九五至尊”,黄鹤楼这些数字特征,也表现出其影响之不同凡响。
九,江南名楼——岳阳楼 。
湖南岳阳市著名古建筑,它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前身是三国时(215年),吴国鲁肃练水兵士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谪守岳州,在此修楼,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于是名声更大,成为我国南方一大名胜。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岳阳楼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十,中国第一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原名闲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历史。 嵩岳寺塔,高大挺拔,雄伟壮观。因没塔棚木梯,游人走进塔去,却登不上塔顶,塔棚和木梯哪里去了呢?传说是寺里的和尚放火烧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