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看瀑听声、拍照留影、上车返程”,是游客到黄果树景区游览的“三部曲”,人们慕名而来,匆匆而去。
如今,这里正发生大变化,不到一年时间,一个个项目开工落地,一项项改造快速实施,一个构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大黄果树”的梦想正在强势呈现。
昔日“牛皮癣”如今花满园
“大变样了,简直认不出了!”4月23日,走在半边街崭新的栈道上,笔者连声感叹。不见了昔日林立的餐馆、杂乱无章的房屋,如今的半边街整洁干净、绿意怡人。
新建的游道两旁,一面是清澈的白水河,缓缓流动,青青水草随水摇曳,一面是文竹、青松,亭亭如盖,紫薇、蔷薇争奇斗艳。
“半边街的变化确实是翻天覆地的。”黄果树建投公司项目部经理陈德军说。
1992年,黄果树景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然而,由于半边街居住人口过多,餐馆、宾馆林立,人为痕迹过重,破坏了原本青山绿水的自然和谐之美,申遗失败,建设部提出“搬迁半边街、恢复生态”的建议,然而此后十余年,搬迁工作虽有零星举措,但却未成规模。
2007年,黄果树评定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半边街搬迁工作至此全面启动。
2013年9月13日,随着爆破声的巨响,半边街最后一户成功拆除,历时近7年的搬迁工作,终于尘埃落定。
升级新理念构筑大格局
但是,从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管理体制、营销模式等方面看,黄果树与全国一流景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尚有差距。如何补足短板?发挥优势?
“升级首先着力于理念,同时紧抓格局、产品、业态、营销、服务共6个方面夯实升级版基础,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规划,将黄果树城定位为国际高级休闲旅游度假中心。”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杨开华说。
转“观光游”为“休闲度假游”,变游客“慢进快出”为“快进慢出”,强化基础是根基。黄果树打造旅游升级版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初,黄果树工管委及旅游集团公司,分3个阶段拟定实施29个项目,总投资约6.8亿元,所有项目采取倒逼机制,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短短几个月,景区的基础设施改造连点成面,全面铺开,景区的形象为之一新。
截至目前,已实施完成新城区道路白改黑,景区道路标示标牌,陡坡塘镜湖、屯堡停车场硬化和绿化天星桥停车场改造等8个项目。同时,黄果树收费站扩建、迎宾大道扩建及绿化等一系列项目也步入尾声,民俗风情小镇、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交易中心综合体、国际司法交流中心、爱弗伦温泉酒店等多个重点项目也在加速建设。
“我们将加快周边景区开发,提升景区承载力,增加驻足点,创新游线设计,将美丽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新格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李刚说,构建黄果树升级版,格局自然要提档扩容。
文化打头阵“智慧”引未来
今年除夕,滑石哨村来了一群“不归家的人”,一些广东籍游客在新年期间,选择离开家乡,举家来到宁静美丽的布依村寨,欢度新春,过一个别样的春节。
“他们说这个春节,在这里玩得开心,吃得高兴,都舍不得走了。”为游客提供食宿的村民伍素珍说。
自开展“黄果树和谐家园示范工程”建设以来,滑石哨成功将8家民居改造为民俗酒店,酒店外观保留原汁原味的石头风格,内部装修却相当考究:复古的红木色家具,搭配着古铜色的壁挂马灯,清雅的竹卷帘,白色的床单一尘不染,现代天然气灶台,片烟不起。住农家院,吃农家菜,地里的蔬菜,院里的鸡鸭鹅,绝对纯天然,难怪,住下的游客不舍离开。
“深度挖掘周边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将民族文化与黄果树旅游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泛黄果树文化圈’,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黄果树人如此布局文旅融合。
如今,石头寨的民居风貌改造也已完成大半,蜡染博物馆、蜡染漂洗池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蜡染之乡”风情的再现指日可待。
现在,要进入黄果树景区,完全不需要“门票”,只要二维码轻轻一扫,便可畅通无阻;在景区,遇到突发情况或是需要咨询问题时,只要按下路边设置的SOS按钮,就可与后台工作人员实现通话交流;看见大瀑布美景,想传个图片,只需链接景区免费wifi……
在黄果树,“智慧旅游”正在与游客亲密接触。
目前景区在出入口、主干道、停车场、主要景点、休息区共安装了220个高清智能视频系统,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景区管理人员可坐在电脑屏幕前,全面掌握景区实时的人流量、车流量,道路通畅情况,游客活动等,从而便于景区对人流高度集中、交通拥堵、安全事故等进行提前预警,并及时制定处理对策。
据介绍,去年黄金周黄果树单日入园人数创48000人次新高,却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智慧旅游”功不可没。
去年,在全国5A景区游客增长普遍下滑的整体形势下,黄果树逆市飘红,旅游接待总人数1145.1万人次,同比增长30.08%,旅游总收入80.71亿元,同比增长30.83%。
作者: 张克平 王萍 覃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