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9日至11日端午节期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呈井喷式增长,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接待人数为297059人次,同比增长41.08%;实现旅游总收入16337.44万元,同比增长43.41%。
黄果树风景区,作为贵州省一张亮丽的名片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游客。近年来,随着高铁、高速公路和航空业的发展,每逢节假日人流量特大,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往参观游览,旅游发展呈井喷式,而且旅游秩序井然,充分体现了老牌景区推出新举措——网格化管理和垃圾换礼的巨大作用。
网格化管理:守护良好旅游秩序
“好多了,真的好多!”
“比起以前来,好的太多了。”节日期间赴黄果树进行采访的安顺日报社记者李锦卫连连感叹到。“以前我们来采访,到处是拉客的,有的人甚至跑到路中间喊客,现在好多了,开车都是最轻松的,不用担心有人突然跑到车前拦车。”
说起黄果树焕然一新的旅游秩序,全得益于今年推出的网格化管理。
今年3月15日,贵州省“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示范活动在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生态游览区启动,正式拉开了全省“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示范创建活动的序幕。从此,黄果树风景区紧紧围绕“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六大行动,高标准定位、高水平推进、高要求问效,迅速推出新的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开展旅游市场大排查,掀起强有力的旅游秩序整治风暴。
黄果树风景区的网格化管理,具体分为大网格和小网格制,即非节假日期间实行大网格制,节假日期间实行小网格制,各网格采取网格长负责制,具体职责为负责网格内的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旅游秩序的整治和维护。同时,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咨询、引导。整个端午节期间,包括今年的五·一黄金周,黄果树旅游接待秩序井然,实现零投诉的目标。
“网格化管理,有效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的管理。”黄果树旅游发展局局长赵倩宁说。“我们的管理也从突击式整治向常态化监管转变,从单部门执法向多部门联合执法转变,从办公室管理向现场管理转变,有效的解决旅游市场存在的各类缺陷,为打造全域旅游作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网格化管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实现了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井喷式增长创造了新的条件。同时,对开展旅游秩序整治工作,探索“处处是良好旅游环境,人人是良好旅游形象”,打造全域旅游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垃圾换礼:变废为宝 守护文明
垃圾处理,环境卫生,一直以来是全国各大景区治理的难题。由于人流量大、生活习惯使然、素养高低不同等因素,在全国各大景区,垃圾治理都是一大难题。
今年3月15日,全省“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示范活动在黄果树风景区正式启动,拉开了全省“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示范活动的序幕。黄果树风景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推出网格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景区内开展“收集垃圾兑换礼品文明活动”。此项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
“我觉得这个活动挺好,这样的话大家会文明出行,有什么垃圾都不会随便乱扔。”来自浙江省的游客张先生说。
“我刚刚照了照片,然后发了朋友圈,很多朋友看到都在点赞,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女士说。
垃圾换礼品,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守护了文明。今年年初,黄果树风景区继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低碳生态景区”后,又荣获了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全国文明景区”荣誉称号,成为贵州省唯一家获奖单位。
事实上“垃圾换礼品”活动,早在今年五一黄金周就开始在黄果树大瀑布试水,成效显著。此后,在总结的基础上于今年“端午节”期间全面铺开,深入推进,并将主题定为“垃圾换礼·绿色出行”。
今年端午节期间,黄果树风景区在陡坡塘瀑布出口处、天星桥一茶室出口、黄果树大瀑布新出口分别设立了三个垃圾兑换礼品服务点,游客可凭从景区内带出的随手垃圾兑换黄果树精美礼品一份。
“我们的礼品有矿泉水、自驾手册、景区导览图、景区精装碟片等。”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市场营销部工作员介绍到。“很多人都点赞,特别是带着孩子来游玩的家长,通过此活动,对孩子也是很好的教育。”
黄果树风景区的“垃圾换礼品”活动,将旅游文明潜移默化融入每位游客内心深处,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很好的塑造了景区良好形象,有效提升游客旅游舒适度及满意度,共建良好的文明旅游环境。
据了解,黄果树“收集垃圾兑换礼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获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赞扬,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各大网络媒体、手机客户端和微博微信等进行了广泛传播,对景区的社会形象、美誉度起到了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