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的偏旁部首是:“心”。
惹:rě
一、释义:
招引,挑逗:招惹,惹事,惹气,惹祸,惹恼,惹是生非。
二、相关词语:
1.
惹气:rě qì, 引起烦恼
2.
嘲惹:zhāo rě, (用言语)挑逗,引诱。
3.
惹怒 rě nù], 1.指处于被激怒的忿恨状态
4.
惹厌 rě yàn, 犹讨厌。
5.
牵惹 qiān rě 1.犹缠绵。前蜀 尹鹗 《临江仙》词:“昔年於此伴萧娘,相偎伫立,牵惹叙衷肠。”
例句:
1.到处顽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儒林外史》
2.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玩,惹出一场事来。——《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3.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唐·薛涛《柳絮》
4.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5.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六祖坛经·自序品
2. 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三塔简介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
三潭始建于宋元祜四年(1089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疏浚西湖,在湖水最深处建三塔。后来,明万历年间用疏浚的湖泥堆积成这个水上园林,风光旖旎,素有“小瀛州”之称。
三潭印月实际上是由一个环形外堤、一条东西长堤和一处不大的中心绿洲所组成。其中水面占大部分,只是从南到北筑了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运用桥、亭、榭、石,采用障景、疑景、借景等手法,造成重重层次,宛如蓬莱仙境。造园的特点在于湖中有湖,但并不使人感觉水多,陆地虽然狭小,但却处处引人入胜。
3. 西湖三塔的来历名称由来:
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形成趣谈:
其一,所谓三潭,实际上是3个石塔和其周围水域,石塔建于宋代元四年(公元1089年),每个高2米,分别矗立在水光潋滟的湖面上,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小瀛洲之南的湖面上是湖上赏月的极佳去处,水深若潭,月影幽深。
当年苏轼清理西湖的淤泥时,这里挖掘最深,为了标志水域界限和标示湖中淤泥淤积情况,在此修理石塔。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中空的塔内点上蜡烛,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的绮丽景色。苏轼疏浚西湖之后,在西湖深水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明令从苏堤到这里的水域不得种植菱芡,并显示湖泥淤积情况。现存的三塔是明天启年间重建的,三塔高约2米,分布呈每边62米的等边三角形。62米的由来,我国古代长度计量单位是尺、丈,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0.31米,62米约合20丈或200尺,这样62米就好理解了。
其二,修筑苏堤后,苏轼马上又想到:如何才能使淤泥不再淤积,水草不再滋生?他集中大家的智慧,作了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将岸边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因为种植菱角时必须按时清除水中杂草,这样,一来农民可以及时清理水草,保证不再淤泥;二来可收取民户的租金,将这笔钱用于西湖的整治维护;三来可解决一些民户的生计,真正是一举三得!
但西湖水面实在太大了!如果有民户在水面随意种植,官府也很难及时监督管理。不过这也难不倒苏轼。为了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苏轼在西湖的中心位置建造了三座小石塔,石塔之间相望为界,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户在这个水域内种植。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4. 西湖的三塔叫什么名字三潭石塔。
三潭石塔为北宋时苏东坡设的界塔,明清时演变为景观塔。现存石塔为明天启年间重建,三足鼎立于杭州西湖小瀛洲南面水域,塔高2.5米,高出水面约2米,塔身呈圆形,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塔身中空,环周设五个一门,门边环饰浮雕花纹。三塔比例得当、造型美观,早已成为西湖的标志物。
5. 《西湖三塔记》《清平山堂词话·西湖三塔记》指的是小瀛洲的三座瓶形石塔,即“三潭”,是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的所在地。
《清平山堂词话·西湖三塔记》描述如下:
奚真人道:"取铁罐来,捉此三个怪物,盛在里面。"封了,把符压住,安在湖中心。奚真人化缘,造成三个石塔,镇住三怪于湖内。至今古迹遗踪尚在。
这段文字描述的就是三潭的由来的传说。
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北宋元佑四年,公园1089年,苏东坡疏浚西湖时,为使西湖长治久安,在堤外湖水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为“三潭”,下令三塔以内,不许种植菱,以防湖泥淤积。三塔以外,种菱取息,作为修湖的资金。
不过东坡所立三塔并非现在的三塔,旧址也不在现在的位置。据史书记载,三塔在第三桥望山桥左侧,中塔在第四桥压堤桥的左侧,北塔在第五桥东浦桥的左侧。三塔相距很远。东坡所立三塔在明弘治年间,就是公元1488年至1505年间被当时的杭州地方官捣毁,仅存三个塔基。明正德三年,公园1508年,杨孟瑛复浚西湖,连这三个残存的塔基也被掘去了。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聂心汤为了恢复三潭旧迹,在堤南湖中现在的位置重建了三座石塔,从此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这3座石塔呈等边三角形排列,间距62米,塔高2米,造型优美,塔身呈球状,有5个小圆孔,饰有浮雕团,塔顶呈葫芦状,这一造型已成了西湖景观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