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限制是全球普遍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6.39亿例,死亡病例数超661万例,今年以来全球死亡病例数已超百万例。而现在全球疫情仍在高位流行,从放宽到放开,疫情防控和治疗是一场硬仗。10月之后,我国进入放宽和精准防控阶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简称二十条;12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简称新十条,疫情防控形势发生实质性变化。
1、多国不断放宽入境政策
截止到2022年11月,全球已有12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完全取消了新冠入境限制。我国目前也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入境人员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这将加快国际旅游的逐步复苏。
部分国家入境政策汇总
2、新冠传染病的类别降级
2020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第1号公告,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基于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认识,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时至三年后的今天,新型冠状病毒变异不断变化,奥密克戎病毒和德尔塔原始毒株已经属于完全不同的病毒表型,蛋白质结构、标志物等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对人的影响也从肺部转到呼吸道为主,很多科学家提出对于新冠是否构成乙类传染病,是否继续实行甲类管理,需要重新评估,并提议卫健委适时调整新冠的流行病的相关等级。
目前,国际上已有国家进行了降级调整。
3、典型国家放宽路径探索
从2022年上半年多个国家放开后,都出现了感染率的反弹和新增,但因为疫苗接种率的提高、Omicron治病率降低,很多国家并未再收紧防疫政策,逐步走向与疫情共存。
(1)美国:放开→疫情激增→依然放开
美国曾在2021年7月Delta疫情、12月Omicron疫情收紧防疫措施,包括恢复口罩令和施加额外的入境检疫限制。随着Omicron疫情在2022年3月显著降温、致死率更低、疫苗接种率的大幅提升,民众对口罩令和社交距离管控的抵触情绪,推动了美国各州陆续宣布全面解封,至3月26日所有州结束室内口罩令,至此,美国防疫防控完全放开。
但4月份美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再次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检测力度和补贴减弱,使严重程度被“掩盖”,截至4月14日,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800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接近98.8万例,成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和累计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但美国政府部门却在疫情激增之时进一步缩减了资金支持,并在4月18日宣布了取消在公共交通工具和交通枢纽上必须佩戴口罩的命令,4月26日,美国疾控中心最新报告,美国大约已有58%的人口具有因感染过新冠病毒而产生的抗体,(以美国人口约为3.3亿来计算的话,已大约1.914亿人感染过),5月份美国新冠死亡总人数突破了百万大关, 6月12日起取消对国际游客入境前出示检测阴性证明的命令。
(2)日本:放开→收紧→解封→医疗受限未收紧→大幅放开
日本曾于2021年9月底疫情整体趋缓的情况下,解除过19个一级行政区的疫情紧急状态,但2022年1-2月日本爆发疫情,单日新增确诊达到10万例以上,日本13个一级行政区采取了“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3月随着疫情逐渐降温及重症和死亡率的下降,日本于3月21日正式解除“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解封时,日本当日新增确诊降至3万例附近,相较于2月初的高峰大幅度放缓。2022年7-8月日本疫情出现大幅反弹,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飙升、创新高。高传染性的Omicron亚型BA.5病毒快速扩散,单日新增确诊在7月突破10万例,并超出历史最高点;8月创下历史新高26万例。但由于日本医疗资源逼近极限,防疫政策在7-8月没有收紧,还将密接者的隔离时间从7天缩短至5天,若抗原检测连续2次为阴性,则密接后的第3天即可解除隔离。在入境方面,从4月初的单日1万上限逐步调整至9月单日的5万人上限,出入境方面,2022年4月1日起,入境人数上限提高至每天1万人;6月1日起提高至每天2万人;9月7日起由2万人提高至5万人,最终10月份取消单日入境人数上限的规定。
(3)英国:解封→面对变异收紧→与新冠共存→废除出入境限制
2021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从7月19日开始解封计划,取消社交距离、强制口罩令、居家令等防疫措施。但面对年末Omicron变种疫情又收紧了防疫政策,如提出在公共交通和商店等封闭环境中强制佩戴口罩、所有旅客入境后均需居家隔离并进行新冠检测,在英格兰地区还启动了“防疫B计划”,增加了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鼓励居家办公、聚集场所出示疫苗通行证等措施。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说,从2020年3月23日首次实施居家令以来,英国断断续续执行了近两年或松或严的防疫措施,时间长达701天、先后3次颁布封城禁足令、政府花费了4100亿英镑、进行了4.69亿次的病毒检测、150万次手术被取消,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英国背负了沉重包袱。
英国2022年2月宣布了“与新冠共存”计划,不再追踪密接者,且取消免费新冠病毒检测。后续受人员流动加大、疫苗效力降低等影响,4月份新冠新增死亡病例上升,峰值约为历史高点的一半,且奥密克戎带来的死亡率远低于德尔塔,英国政府并没有因此增加管控措施。
(4)韩国:放开→反弹→未收紧
韩国2022年1月起逐步放松防疫,2月18日韩国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调整防疫措施具体方案,延长餐厅、练歌房、室内体育设施等公众场所营业时间,停止出入名单登记制度。受奥密克戎毒株持续蔓延影响,韩国累计确诊病例从超过400万例到超过500万例仅用时4天,3月9日,韩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34万例,创下该国疫情以来日增新高,3月18日全国重症患者病床使用率高达66.5%,部分地区已升至90%,处于饱和状态,同时医护人员也远远不够,迫于医疗压力,和减轻个体户和小工商业者的经营压力,韩国于4月18日起全面解除社交距离措施,意味着自2020年3月实施至今的保持社交距离措施时隔2年零1个月正式落幕。韩国政府认为,“奥密克戎”引发的新一轮疫情虽仍在蔓延,但疫情高峰期已过,需要转变防疫体系,因此,4月25日新冠传染病等级从甲级下调至乙级,防疫开始转向“共存”。5月下旬起,新冠确诊病例无需接受隔离,并可在任何医院和诊所当面就诊。6月20日起韩国取消新冠患者隔离要求。曾于8-9月再度反弹,但是没有改变防疫政策持续放松的方向。
(5)新加坡:开放→反弹→未收紧
2022年一季度,新加坡爆发严重疫情、防疫收紧,4月疫情基本稳定后,逐步开放,转向“共存”政策,4月26将DORSCON疾病应对级别从橙色下调至黄色,不再需要安全距离,也停止社区免费检测,意味着新加坡防疫措施基本解除。在6-7月再度发酵,面对新一波疫情,政府避免实施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尽量不通过收紧安全管理措施或是扩大疫苗接种来应对,而是要靠医疗能力来减缓冲击。8月29日起,取消了室内戴口罩的规定,10月,Omicron新型变异株XBB导致新加坡疫情再度反复,但致病型较低,且新加坡拥有全球领先的疫苗接种率,卫生部只是呼吁民众在拥挤室内环境仍应戴上口罩,并没有施加强制管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