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度假、爸妈订制出行、一站订团,精品酒店、网红民宿预订,旅游用车、景点门票就来享游享玩。

绿色崛起正当时——六盘水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纪实

更新时间:2024年03月28日

绿色崛起正当时——六盘水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纪实

W020211227609361763334.jpg

这是一座以煤崛起的城市,工业结构、城市基因、百姓生活,皆以煤为源、延展生发。

这又是一座因煤负累的城市,资源依赖、产能过剩、生态破坏,贵州省六盘水市,到了一个转型突围的关键节点。

“为何转”“转什么”“如何转”?面对一道道时代发展命题,五年来,六盘水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成长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8月,六盘水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20年,六盘水示范区建设获得“优秀”等级,还被列为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的机遇期。

六盘水,这座因“三线”而建设的典型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一个绿水青山、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在乌蒙深处加速崛起。

第一产业 从短板变长板

作为喀斯特山地城市,六盘水海拔高、耕地少、地破碎、土贫瘠,农业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如何将“短板”变“长板”,让劣势变优势? 五年来,六盘水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于不可为处有为,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推动以刺梨、猕猴桃和早春茶为代表的“凉都三宝”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规模抢市场、以市场定规模,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产值117.48亿元,形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茶园面积超过31万亩。

尤其是今年六盘水打造的“两园一田”建设项目圆满完成,1万亩猕猴桃“吨产园”实现产量1.02万吨,10万亩刺梨“千斤园”最高亩产达1461公斤,1万亩茶叶“万元田”平均亩产值达10320元。

“到‘十四五’末,六盘水‘两园一田’面积将分别达10万亩、35万亩、5万亩,并借此示范带动全市林下经济、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做法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通知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目前,六盘水已形成集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线上线下销售等于一体的“凉都三宝”全产业链,开发了饮料、果脯、果酒、绿茶、红茶、姜茶、苦荞茶等系列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5.89亿元。

农产品种植结构显著优化,农产品品牌打造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六盘水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绿色农产品认证27个、有机农产品认证44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水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省第一家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园区,六盘水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榜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名单,水城食用菌进入国家产业集群建设名单。打造了人民小酒、盘县火腿、“弥你红”红心猕猴桃、“水城春”早春茶等区域公共(用)品牌。

探索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农民群众采摘产业革命的“果实”。目前,该市55.8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85.36万人,有效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六盘水提前一年全域整体摆脱绝对贫困。

第二产业 老树发新芽 聚集新动能

矿产资源丰富,曾是这座城市最亮眼的名片。

六盘水市有煤、铁、锰、锌、玄武岩等矿产资源3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在这里,诞生了贵州省第一个现代化煤矿和第一个百万吨级煤矿,第一个现代化火电机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火电厂以及全省最大装机火电厂。累计为国家贡献了13.6亿吨煤、5600亿度电、6600万吨钢材和1.21亿吨水泥。

然而,与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六盘水在享受资源红利、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实践之答”回应“时代之问”。六盘水“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既让“老树发新芽”,也让“新树扎深根”。

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上,坚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的窗口期,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对产业“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推动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建成首钢水钢“水-气-固废”、盘江发电“煤-电-化-建”循环利用链条,全市瓦斯利用率51%、矿井水达标排放率实现10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83.2%。全市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的绿色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02%。

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推进,产业链建设“交相辉映”“携手共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一煤独大格局正在改写。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纺织、物联网、现代物流七大产业板块扶摇直上,已经形成1.5万吨/年的玄武岩连续纤维产能,规模全国最大;建成投运省内第一条无水染整生产线,形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焦炉煤气资源,率先实现省内第一座制氢工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加氢站投入运营。今年,六盘水明确了9大园区的首位产业,并围绕首位产业共谋划项目176个。力争用10至15年时间再造一个六盘水的工业体系。

因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六盘水连续两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今年10月,六盘水全面推进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做法获得国家四部委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第三产业 唱响“三都赋”

“江南煤都”,这是六盘水的旧标签;“中国凉都”“生态绿都”,这是六盘水的两张新名片。

进入新时期,面对城乡和工农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生态环保压力巨大等瓶颈制约,六盘水却用一个出其不意的转身,惊艳所有人——从老工业城市标签“江南煤都”,到新旅游名片“中国凉都”。

六盘水年平均气温13℃-1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05年,获中国凉都称号后的六盘水,“内外兼修”谋划旅游产业发展。

外修“颜值”。突出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规划,完善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营造山水城市、建造生态乡镇、塑造美丽乡村;打造了牂牁江、妥乐古银杏、野玉海、梅花山等一批景区景点;以市域一体化推进全域旅游,把六盘水全域打造成公园,处处打造成景观,村村打造成景点。

内修“气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力创建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和谐文明、幸福宜居的城市。去年,六盘水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以丰富业态为重点,以融合发展为途径,加快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康旅融合、体旅融合,着力提升“中国凉都”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凉都”360度激情点燃19度仲夏,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上升为国际铜标赛事,“南国冰雪城”体验“滑雪+温泉”,填补了贵州冬季旅游的空白。

如今,六盘水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域全部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的市州,全市A级旅游景区增加到28个,202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50.5亿元,旅游业增加幅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

产业转型升级让六盘水这座资源型城市“脱胎换骨”,这几年,绿色成为六盘水鲜明而厚重的底色。到过六盘水的人,纷纷惊叹这座城市的美丽——绿树掩映的大街小巷、水光潋滟的“三池三湖”、焕然一新的美丽村庄……唱响“三都赋”的六盘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来自: https://www.5255.net/luyouzixun/19801.html
相关推荐 Related
推荐景点 Recommend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TEL: 13007836526

微信扫码前往美团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