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底层差异
南、北文化的的差异是南、北笛曲底层差异的源头。地域文化向来是影响音乐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了颇有差异的音乐风格。这不仅仅是对器乐而言,比如我国陕北的民歌与陕南地区就有明显的差异。以秦岭为分界限,陕南地区的民歌更接近四川,而陕北的民歌则与山西、宁夏等地相近。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地理分界造成了人类生存活动区域的分隔,从而产生了音乐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在不同音乐文化圈与不同地域里各自独立发展的音乐艺术,就产生了音响形态上的差异,从而使人感受到音乐文化地域风格的差异。
具体到笛曲的南北风格差异的形成,底层差异之一便是地域文化中的自然环境。有些学者认为:“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特点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有某种影响”,比如,北方的笛曲,表现出平原地区的宽广、奔放的风格特征;而南方的笛曲,则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细腻与婉转。二者截然不同。也许,这就是长城与小桥的不同魅力。
底层差异之二是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地理。在一个地域内,常常由于师承或共同的审美偏好,使得一群音乐家的个人风格中具有某些共同性,可以称之为 “群体风格”或换言之“流派”。比如在巴洛克时代,欧洲音乐形成了威尼斯乐派、曼海姆乐派等风格流派。中国很多乐器的演奏也存在着“南派”与“北派”,如琵琶独奏在明、清时期,就有“南派”与“北派”之分。这种风格流派的形成与群体风格不无关系。
北方的笛曲演奏和创作群体中较为突出的是冯子存,他生于河北,在北方的浓郁的民间音乐的环境下成长,在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特别是“二人台”的基础上,对北方笛曲风格的巩固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曲目有《五梆子》、《喜相逢》等等。在他的影响下,北方笛曲的群体风格进一步扩展,华丽、奔放也成为北方笛曲的风格写照。
而在南方笛曲的群体风格的形成中,不可忽视的演奏家是陆春龄。这位生于上海的演奏家,在汲取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的养料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演奏特点,其音乐圆润动听、柔润缥缈,并由此促进了南方笛曲群体风格的巩固。这种群体风格的形成又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分不开。
南、北笛曲风格的形成,与其当地典型的艺术形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南方笛子又称“曲笛”,用于南方诸乐种和昆曲的伴奏。北方笛子又称“梆笛”,主要用于北方诸乐种和梆子腔剧种的伴奏。可见,南、北笛曲内在的奠基因素不同。所谓“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秸。”南方笛曲主要植根于江南丝竹这种民间乐种,并继承了此乐种柔美、细腻的特点;北方笛曲则主要植根于二人台这种流传于北方的民间乐种,形成了热情、奔放的风格特征。南、北笛曲在不同的艺术背景下成长,自然会形成不同的风格。这种艺术背景又构成了一种文化环境,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审美偏好,从而又进一步风格的形成。本质的差异决定了形式的差异。
二、表层差异
南、北笛曲风格差异的表层差异是通过乐器和乐曲表现出来的。二者共同促进南、北笛曲风格的形成。
乐器形制的不同,是影响南北曲笛音响、音色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从笛子的尺寸来讲,北方的梆笛较短,南方的曲笛较长;梆笛的管径较细,曲笛则较粗。从笛子的音域方面讲,梆笛的音域为小字一组的d到小字三组的e;曲笛的音域为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b。梆笛的短、细、高与曲笛的长、粗、低构成了二者截然不同的音色与调性。梆笛的音质较纯,音色也较明亮;曲笛的音质较混,音色则较暗。
形制的差异也为南、北笛曲各自的记谱法和演奏技巧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也为两者乐曲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梆笛与曲笛的乐曲拥有着南、北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是由诸多部分所组成。除上述乐器形制以外,又可以包括演奏技巧、旋律线、速度等几个主要部分。
梆笛的演奏技巧较为灵活、多变,所以,往往要求演奏者的指与舌能够快速的运动,利用厚重、通畅的气息来自如运用吐音、抹音、花舌音、垛音、颤音等等高超技巧,并有所发挥。所以,大部分梆笛的笛曲都较俏丽、活波和生动。不同的技法的运用,又为乐曲增添了几份光彩。如在《五梆子》笛曲的三次变奏中,运用的技法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垛音和花舌音的运用使第一次变奏诙谐、风趣;顿音的运用又增添了第二变奏的活波;垛音和花舌飞指颤音技法的运用又使高潮突显,旋律更加激奋。
曲笛的演奏技巧则较为注重手指的运用。梆笛中一些用舌完成的技巧,在曲笛中则用手指来完成。但曲笛的技巧也有自己独到之处,如唤音、增音、叠音以及打音等技巧的运用增强了曲笛乐曲的柔润、细腻。在《鹧鸪飞》笛曲中,技法的装饰使乐曲的江南风韵极为突出。
南、北笛曲的旋律线条由于音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笛曲多采用七声音阶;南方笛曲则多采用五声音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多跳进、南方多级进的旋律线条。这也使北方笛曲多了一份“遒劲”,南方笛曲多了一份“婉约”。
“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1这句古话也正是对南北笛曲的速度的高度的概括。音速的快慢对人脑中形成的声音的质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快速往往给人以活泼、跳荡之感;慢速则给人以柔和、含蓄之意。“快”有利于形成“刚”,“慢”则有利于形成“柔”。
2. 德国的曼海姆"你说的是曼海姆音乐与戏剧学院吧,是一所不错的公立音乐学院,的确不容易进去的,需要提交作品审核,还要去当地面试。所以德语水平很重要,艺术水平更重要。至于作曲专业,需要看相应的教授了,不过德国的教授水平都是很高的。"
3. 德国曼海姆值得去吗曼海姆大学是德国88所拥有博士授予权的高等学府之一,在2021年QS的排名榜上,位居世界第307位,德国第17位,尚在位居精英大学之列的不来梅大学之前,在2018年THE的排名榜上,位居世界第140名,其中经管类和社科类进入世界前50名,均位列德国第一。
4. 曼海姆属于德国哪个州三线城市
曼海姆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继斯图加特与卡尔斯鲁厄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约30万,面积144.96 平方千米,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城市路得维希港隔莱茵河相望。
曼海姆是一座大学城,这座曾经的普法尔茨皇城如今也是欧洲都市圈莱茵-内卡三角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766年的中世纪文献《洛尔希手抄本》首次记载了曼海姆。但直到1607年1月24日,腓特烈四世来到这里之后,曼海姆才开始行使城市的权利。这位普法尔茨的选帝侯在曼海姆修建了军事要塞“腓特烈堡”,为曼海姆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年的方格状的街道模式被保留至今,中心城区的方正布局犹如一面巨大的棋盘,成为了曼海姆独有的城市景观。
5. 德国曼海姆天气预报15天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首次实验成功了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本茨创立了“本茨公司和本茨莱茵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第一辆本茨专利发动机汽车。
本茨的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两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把手。但该车的性能并不十分完善,行使速度、装载能力、爬坡性能也不十分如意,而且在行使中经常出故障。
但是,它的巨大贡献不在于其本身所达到的性能,而在于观念的变化,就是自动化的实现和内燃机的使用,因为这种车能自己行走,所以人们用希腊语中Auto和拉丁语中的Mobile构成复合词来解释这种类型的车,这就是Automobile一词的由来。
本茨的第一辆三轮汽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汽车雏形,这辆汽车被收藏在德国的本茨汽车博物馆内。
1896年,由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在其好友威廉·迈巴赫的帮助下,将他们研制的1.1马力的汽油机安装在一辆四轮车上,这就是蓍名的"戴姆勒1号"。
1881年,戴姆勒同威廉·迈巴赫合作开办了当时第一家所谓汽车工厂。 1883年8月15日 ,戴姆勒和迈巴赫发明了汽油内燃机。1885年末,戴姆勒将马车改装,增加了转向、传动装置,安装了功率为1.1kw的内燃机,装上四个轮子,车速达到了14.4km /h 。
1885年,德国人哥特里布·戴姆勒发明了第一辆四轮汽车。
本茨和戴姆勒是人们公认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他们的发明创造,成为汽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他们两人因此被世人尊称为“汽车之父”。
扩展资料:
装备轻便动力、自行推进的轮式道路车辆——汽车,在发明之初并非是这个样子的,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经100多年来的不断改进、创新,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匠心,并得益于石油、钢铁、铝、化工、塑料、机械设备、电力、道路网、电子技术与金融等多种行业的支撑,带动了它们的发展,成为今日这样具有多种型式、不同规格,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多种领域的交通运输工具。
自1970年以来,全球汽车数量几乎每隔15年翻一番,2013年全球汽车产量8738万辆,据预测至2014年世界范围汽车保有量将达12亿辆。
1712年,英国人托马斯·纽科门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做功而是靠机械做功的蒸汽机,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
1794年,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了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以供燃烧的设想。
1801年,法国人勒本提出了煤气机的原理。
1824年,法国热力工程师萨迪·卡诺在《关于火力动力及其发生的内燃机考察》一书中,揭示了“卡诺循环”的学说。
1859年,法国的勒努瓦用煤气和空气混合气取代往复式蒸气机的蒸气,通过电火花点火爆发燃烧,制成二冲程煤气内燃机,法国和英国都制造了一小批。
1861年,法国的德·罗夏提出了进气、压缩、作功、排气等容燃烧的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循环方式,于1862年1月16日被法国当局授予了专利。
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成功地试制出动力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立式四冲程内燃机。
本茨和戴姆勒发明的都是汽油机,当时的人们在尝试用汽油作为燃料的同时,也尝试用其他燃油作为燃料。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由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885年10月研制成功的,一举奠定了汽车设计基调,即使现在的汽车也跳不出这个框框。他于1886年1月29日向德国专利局申请汽车发明的专利,同年的11月2日专利局正式批准发布。因此,1886年1月29日被公认为是世界汽车的诞生日,本茨的专利证书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张汽车专利证书。
1881年,戴姆勒同威廉·迈巴赫合作开办了当时第一家所谓汽车工厂。 1883年8月15日 ,戴姆勒和迈巴赫发明了汽油内燃机。1885年末,戴姆勒将马车改装,增加了转向、传动装置,安装了功率为1.1kw的内燃机,装上四个轮子,车速达到了14.4km /h 。
6. 德国曼海姆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德国福斯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润滑油生产商,已成为润滑油行业的领导者,对产品开发,技术和应用的专注使得福斯集团成为世界上最成功和最受认可的车辆用润滑油生产商之一。
作为汽车原厂配套初装油供应商和长期合作伙伴,福斯是高性能发动机油、齿轮油和减震汽油的引导者,福斯中国不仅为大众(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成都大众),上海通用,亚星奔驰,北方奔驰,北京奔驰,安徽凯斯鲍尔、东南汽车、江西江铃、南京依维柯,江苏悦达起亚,奇瑞汽车,吉利汽车一汽锡柴,东风朝柴等汽车厂商提供车辆初装及售后服务用油,并且成采埃孚,康明斯,萨克斯,汇众集团,万向集团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主要的油品供应商。
福斯始终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及和最佳的经济性价比,目前,福斯机油推出了泰坦系列机油,其中针对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都有对应的产品。
泰坦 | 汽油发动机系列
福斯泰坦GT1机油 | 当今世界顶级发动机油
无法定义级别,酯类油品,极限润滑油
优质的全合成发动机油,使用脂类基础油,节能机油,与传统机油相比可节省燃料6.4%,减少15%的机油消耗,低温流动性能提高55%,发动机启动时间缩短35%,能在极高温、极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皆保持其优异的润滑性突出的粘温性能及抗磨性能,可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都保持足够的油膜强度,大大减少发动机的摩擦、磨损,延长催化转化器的使用寿命,可快速生物降解,利于环保,使用后可直接排放在环境中,对环境无污染,极长的换油周期,在中国推荐换油周期为30000公里。
福斯泰坦 | 聚能全合成机油
100%PAO
被指定为一汽大众奥迪A6L,宝莱,上海大众帕萨特,POLO,上海通用别克系列专用机油,顶级全合成燃油经济型轿车发动机油,低油耗,然后经济型,卓越的冷启动性能,突出的分散性和清净性,杰出的润滑性和抗摩特性,最高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蚀特性,大大延长换油周期,适用于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四季应用。
福斯泰坦 | MC分子油
SN级别,独有的分子转换技术,PAO全合成
顶级合成轿车发动机油,低油耗,燃油经济性,卓越的冷启动性能,突出的分散性和清净性,优良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蚀特性,延长换油周期,适用于汽车和柴油发动机的四季通用,适用于中国各地区全年不同气温下运行的各种中高挡轿车。
福斯泰坦 | 超能机油
SN级别,50%合成油品,超高性价比
为中国道路环境制定的"理想"机油,半合成汽油发动机油,卓越的冷启动性能,突出的分散性和清净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摩特性,延长换油周期,与垫圈与密封材料相容,适用于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四季通用。
福斯泰坦 | 捷能机油
SN矿物油品
高性能轿车发动机油,良好的冷启动性能,突出的分散性和清净性,杰出的润滑性和抗磨特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蚀特性,延长换油周期,与垫圈与密封材料相容,适用于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四季通用。
福斯泰坦 | 加能机油
SL高性能轿车发动机油
突出的分散性和清净性,良好的粘温稳定性,极好的润滑性和抗磨特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磨特性,延长换油周期,对各种密封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适用于现代高性能多阀自然吸气式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同时也可用于柴油及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轻型货车发动机。
泰坦 | 柴油发动机系列
福斯泰坦 | 金力达柴油机油
ACEA E7规格,CI-4
超高性能重负荷柴油发动机油,低油耗,突出的燃油经济性,突出的分散性和清净性,杰出的润滑性和抗磨特性,最高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蚀特性,明显延长换油周期,对各种密封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适用于小汽车、货车、卡车、农用、建筑及工程机械的自然吸气式或涡轮增压式发动机。
福斯泰坦 | 蓝力达柴油机油
ACEA E5,CH-4
超高性能重负荷柴油发动机油,突出的分散性和清洁性,良好的粘温稳定性,杰出的润滑性和抗磨特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蚀特性,明显延长换油周期,对各种密封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适用于卡车、巴士、小汽车、建筑及工程机械发动机,特别是重载货车和高档客运车辆。
福斯泰坦红力达柴油机油
CH-4规格,奔驰,凯斯鲍尔初装
高效重负荷柴油发动机油,突出的分散性和清洁性,良好的粘温稳定性,极好的润滑性和抗磨特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腐蚀特性,明显延长换油周期,奔驰、凯斯鲍尔指定专用油,适用于各类增压和非增压柴油车及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并推荐使用于柴油小轿车。
福斯机油目前主要为BBA提供配套油,非常适合欧洲车使用,也开发了适合日本车和韩国车的产品和粘度,其顶级产品是TITAN GT1,是全世界唯一一种多元醇类车用润滑油,被誉为油品中的奢侈品。
7. 德国曼海姆富裕吗交响乐交响乐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什么是交响音乐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交响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两个主题——正主题、副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第二部分: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第三部分: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我们刚刚讲的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因此,交响曲的乐章构成和快慢乐章的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8世纪中后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伟大创作,使得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到的就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部交响乐。他在交响乐艺术上的贡献是——完整而严谨的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规模,因此,他曾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两位后人——莫扎特和贝多芬。而交响乐的形式、规模、内涵等等,都是在这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莫扎特一生创作了41部交响乐,他的交响乐较之海顿的交响乐不论是在形式的完整、内涵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他以其天才的神来之笔,为交响乐这一独立的器乐形式,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他最后的三大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及《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则是他全部交响乐创作的顶峰。这三部交响曲集天才的音乐性、丰富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造性,成为古典交响乐创作中的光辉典范。贝多芬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在其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响音乐艺术史上,他的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而他的作品则是跨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杰出典范。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贝多芬的交响乐较之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形式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技法更加娴熟。而由为使人关注的是,他的交响乐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复杂,他第一次将交响乐具有了社会启示性和斗争性的深刻内涵。他的交响乐创作成就在于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重大开创。如:在形式结构上,他扩大并完善了交响乐的组织框架——奏鸣曲式。同时,以动力更强的谐谑曲取代了过于温和的传统小步舞曲,从而赋予交响乐以更加丰富的有机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达到表现社会性重大题材和人类斗争性及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将交响乐队的编制扩充到了更加合理的程度。同时为了达到他的整体艺术构思,甚至将人声增加了进去,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合唱队演唱的“欢乐颂”揭示了一种无比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实践,则充分地说明了贝多芬作为一代交响乐宗师,所表现出的非凡魄力和杰出天才。我们通常把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为无和有的两类,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响曲是无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是有的。他的这两类交响曲形成了两种创作路线,对后人的交响乐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贝多芬在音调创作方面,给后来的交响乐创作也给予极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第五,是迄今为止最为简短的主题,它只有四个音,而这个命运动机始终贯穿着四个乐章。另外,贝多芬完善和扩大了乐队编制。在他的交响曲当中,我们发现他运用了海顿和莫扎特时期不曾运用的乐器。比如说短笛、低音大管、长号和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大镲、大鼓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引用了人声。我们面对贝多芬交响曲,让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贝多芬精神。贝多芬的座右铭是“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他的音乐是面向全人类的,我们的时代现在仍然需要刚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贝多芬精神。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渗透到音乐领域当中。舒伯特带有艺术歌曲交响化性质的《b小调交响曲》,柏辽兹和李斯特的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舒曼充满诗意的《春天交响曲》,勃拉姆斯的四部充满传统精神但却有浪漫主义内涵的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带有浓郁民族性的一系列交响曲,此外,圣桑、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等作曲家们的各种交响乐作品,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音乐创作的珍品。19世纪晚期,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谱写了十部交响曲,在这些交响曲中,他为了表现自己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而将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发展到了极限。如他的《第八交响曲》,被人们称为“千人交响曲”。除去马勒之外,在19世纪晚期,各国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中,也有许多人应该被称为交响乐大师。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雅那契克、俄罗斯的格拉祖诺夫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创作,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世界交响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之际,许多象征着新时代艺术风格的思潮,开始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理查-施特劳斯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的早期无调性技法,都渗透到交响乐的创作中,为20世纪五花八门的交响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众多的作曲家中,为交响乐及其它体裁的创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数不胜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俄国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美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等等。他们所创作的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狂想曲、随想曲等许多作品,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交响音乐宝库。并由此构成了20世纪交响音乐创作的重要篇章。交响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突飞猛进紧密相连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世纪乃至将来更远的时期中,它也必将作为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典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作出更大的贡献。交响乐队常识1、交响乐队组成形式和形成过程交响乐队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几百年内,严格来说就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兴盛的时期。在这之前,交响乐队的结构组成并不完善,还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管弦乐队。如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乐队的编制和规模也仅仅限于室内乐特征的小型乐队。交响乐队形式和编制是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达到最终完善的。如在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中,双管或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得到了基本确定。后来,在整个19世纪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全过程中,交响乐队编制和组合形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响乐队的出现和各种特性乐器的加入,更加丰富了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些特征在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及20世纪现代作曲家普罗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创作中体现的由为充分。2、交响乐队的编制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发展历史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之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后,将交响乐的内容、形、乐队编制,乃至于,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这个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多种多样。进入20世纪后,交响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演奏交响乐的乐队是交响乐队,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8. 德国曼海姆大学在哪个城市曼海姆大学在这几个里最好。但申请难度很大。德国大学里,经济类最好的大学是科隆大学、曼海姆大学。慕尼黑大学、明斯特大学、波恩大学、弗赖堡大学等也不错。建议你不要只着眼于名校,在申请的时候不同层次的学校都申请,增加把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