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度假、爸妈订制出行、一站订团,精品酒店、网红民宿预订,旅游用车、景点门票就来享游享玩。

18690725567

贵阳美食有什么好吃的推荐吗?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贵阳,真可谓“美食之美,贵阳不贵”。

说到贵阳,脑海中涌现:青岩古镇的猪脚、兰家牛肉粉、羊肉粉,烙锅、香酥鸭、丝娃娃、花溪牛肉粉、酸菜烩豆米、冰粉、洋芋粑粑、三都尝尝鱼包韭菜、还有街头小吃~~~~

就问视频中的贵阳美食,你能说出来几个,吃过几个!

image.png

到了贵阳,不体验一把夜市文化,实在是遗憾。当地的小吃种类极其繁多,很难说到底哪家的更正宗,其实也无所谓啦,不管口感有怎样的差异,合乎口味才是关键。


合群路夜市是当地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规模最大,不过据说本地人通常都会去青云路夜市;喜欢泡大排档和泡吧的人不妨去陕西路夜市和博爱路夜市逛逛;如果想要吃到更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小吃,二七路小吃街绝对不要错过哦!


低调的贵阳小吃,口感绝对劲爆到让你一吃就上瘾!

肠旺面肠旺面是极负盛名的贵州小吃,“肠”就是猪大肠,而“旺”是猪血。传说在清朝的光绪年间,北门桥的两家面馆将没人吃的槽头肉和猪下水烹制过后放入鸡蛋面中,豆芽垫底,最后淋上红油、撒上葱花,就产生了这样面脆、血嫩、汤香辣的美味。而“肠旺”又寓意“常旺”,彩头很好,是贵州最常见的早餐之一,在贵阳的各个小吃街都可以看到。

image.png

丝娃娃这是贵阳的八大名小吃之一,因为外表看起来像初生的婴儿被裹在襁褓中而得名,其实就是素春卷。用大米粉制成巴掌大的薄饼,里面裹着萝卜丝、海带丝、黄瓜丝、鱼腥草、粉丝、腌萝卜、炸黄豆、辣椒等等,吃的时候再加入一勺各家秘制的酱汁,一口咬下去,酸辣爽口,开胃健脾。


丝娃娃和肠旺面一样,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很受欢迎的平民小吃,又便宜又美味。

image.png

雷家豆腐圆子豆腐圆子也是贵阳的特色,尤其以雷家的名气最大,据说现在贵阳街头也有很多店做豆腐圆子,口感也丝毫不逊色。雷家是百年老字号了,据说因为清朝同治皇帝去世,举国戒荤腥,雷家的老祖宗于是推出了这种黄金豆腐圆子,并且迅速受到欢迎。雷家的豆腐圆子每个有核桃大小,炸得外脆里软,吃的时候蘸着酸萝卜和鱼腥草调配的酱汁,口感很独特。

image.png


花溪牛肉粉贵阳当地有各种各样的牛肉粉:清汤、红烧、黄焖、酸汤砂锅牛肉粉,花溪是贵阳的一个地名,当地的牛肉粉家喻户晓。牛肉粉中有黄牛肉制成的牛肉片、牛肉丁、酸泡菜、香草和各种调味料,上等的牛肉粉精髓就在那一碗汤,花溪的王记牛肉粉一直用牛骨熬制高汤,做出的牛肉粉肉酥烂、粉爽滑,汤鲜浓。

image.png


恋爱豆腐果这是风靡贵阳街头的大众小吃,据说是由一对贫寒的夫妻发明的。将豆腐切成长方形小块,表面抹过油后放在铁网上烤制外壳焦黄油亮,然后将豆腐中间剖开一点儿,灌进辣油、酱油、醋、麻油、味精、葱姜蒜、鱼腥草等等,豆腐外脆里嫩,香辣爽口。

image.png


吃恋爱豆腐不能心急,因为豆腐很辣,而且里面的豆腐很烫,所以吃法像上海小笼一样,要小口品尝才好。


红油蘸水卷粉当地人叫“剪粉”。薄薄的米皮卷成卷以后切成一段一段,炎炎夏日,浇上辣椒红油、酱汁等等凉拌过就可以开吃了。讲究一些的,还可以爆炒,做成辣子鸡卷粉、牛肉卷粉等等。这种卷粉吃在嘴里香软Q弹,口感紧实。

image.png


小米鲊小米鲊是贵州的知名小吃,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主料用的是只在广西、贵州和东北出产的糯小米,再加入少量带皮五花肉、红糖熬成粘稠的粥,很像四川甜烧白下面铺得糖饭,吃起来非常甜糯弹牙。

image.png


但家香酥鸭但家的香酥鸭在贵阳无人不知,他家的鸭子都是当天下锅现炸的,鸭子非常酥脆,连骨头都可以嚼着吃掉,因为加入了花椒,所以口感麻辣鲜香,很多人都会买一份边啃边逛街。

image.png


丁家脆哨脆哨就是熬猪油时剩下的“油渣”,通过料酒、老抽、生抽等等做出来的脆哨,经常出现在贵州各种小吃和菜肴中。哨子分几种:有五花肉熬制出来的软哨,也有大肥肉被榨干制成的脆哨,还有精瘦肉熬制的“精哨”,也有稍带点肥肉熬制的“瘦肉哨子”,是贵州人的最爱之一。

image.png

丁家的脆哨可谓家喻户晓,口感香脆,酱味恰到好处,吃起来也很有嚼劲,放在面里、粉里都是锦上添花的味觉体验。


红油米豆腐贵阳人吃米豆腐,其实吃的就是佐料,通常在米豆腐上会放葱姜蒜、豆芽、花生、炸黄豆、泡酸萝卜、黑大头菜,还要淋上红油,麻油、酱油、醋等等调味料,口感丰富,吃起来非常开胃,夏天卖得尤其好。

image.png

清明粑这是贵州的季节性小吃,清明粑是用清明菜汁浸过的糯米制成的,所以带着植物特有的清香。当地有两种做法的清明粑:蒸着吃的,和在铁板上烙的清明粑,风味各异。

image.png

冰粉炎炎夏日,口干舌燥的时候来一碗贵阳街头的冰粉,这种果冻一样的甜品,上面撒着花生、芝麻、核桃仁、红绿丝、果脯、新鲜水果等等,上桌前店家还会在碗里加些冰块,吃起来滑润又冰爽,暑气立刻就消退了。

image.png


糯米饭

贵阳人早上除了各种粉,还喜欢糯米饭。当地的糯米饭沿袭了味重香辣的特点,早点铺子热腾腾的糯米饭会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土豆、风干肉、鱼腥草、海带、炸花生、榨菜、辣椒等等,搭配一杯豆浆,软糯又入味。

image.png

当地“金芦笙”店的糯米饭可谓远近闻名,喜欢糯米的人可以去试试。


包饼油条

这也是贵阳的常见早餐,当地的大饼是事先烙好的,铺开后在饼的一面刷上辣椒和甜酱,放上两节油条,再加入鱼腥草和小葱裹起来吃,因为加入了鱼腥草,口感比天津的煎饼果子多了一份乡野的天然气息。

image.png

包饼油条有甜咸两种口味,不过都有辣椒,甜味的不过是多加一勺白糖的差别,甜辣的口感听起来就很怪异。


洋芋粑要说贵阳街头最受欢迎的小吃,洋芋粑一定入选前三,喜欢土豆的人一定要尝尝贵阳的洋芋粑,这种小吃老远就能闻到土豆和葱花混合的香味。将煮熟的土豆捣成泥,再掺入面粉捏成小圆饼,放在平底锅烙成两面金黄、外脆里软的土豆饼,吃的时候搭配辣椒面、甜酱、酸萝卜丁等等。

image.png


烤洋芋对于土豆控来说,这道小吃比洋芋耙更纯粹,也算得上是贵阳街头的一绝了。用一个小火盆将洋芋烤到表皮皱巴巴的,略微有些焦黄,清香的味道就出来了,拿在手里很烫,有些人不加任何作料直接剥皮就吃,也可以蘸着干辣椒面吃。

image.png


老素粉老素粉是贵州的特色早餐,做法很简单,只要加入辣椒油就好,足够朴实,不过味道闻起来怪怪的,有股馊臭味,算得上是贵阳的“豆汁儿”了,很多外地人都受不了这股味儿。

image.png

烤脑花烤脑花源自重庆,传到同样嗜辣的贵州,立刻受到欢迎。主料就是猪脑,然后用辣椒油、花椒粉、辣椒末等等用火烤制而成,猪脑入口绵软、香而不腻、油而不肥,喜欢脑花的人吃过之后都对烤脑花念念不忘。

image.png

碗耳糕这种用大米粉制成的点心外形像一个白色或者金黄色的小茶碗,吃起来很像江浙的米糕,绵软香甜有弹性,而且略带一些甜酒发酵的味道。除了米糕,在当地还可以吃到黑灰色的荞麦碗耳糕,辣味吃多了,不妨换换清甜的口味。

image.png

手撕豆腐贵阳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烤豆腐的小吃摊,每块豆腐都是棋子大小的四方形,在炭火上烤到两面金黄,吃的时候直接蘸着干辣椒面,香辣可口,一口气就可以吃几十块。

image.png

烤蜗牛贵阳人很喜欢吃蜗牛,这也是夜市里的一道奇葩美食。店家用工具把外壳去掉,清理干净内脏,既可以烧烤,也可以炝炒,是绝好的下酒菜。

image.png

省医月饼省医月饼可以算是贵阳月饼界神一般的存在了!这家店全年都卖月饼,永远都在排长队,酥皮云腿月饼是招牌,而且省医食堂的肉月饼都用的是新鲜猪肉,每个都小巧可爱,因为常常供不应求,所以经常需要托内部人帮忙代购呢。

image.png

片鸡粉除了牛肉粉,片鸡粉也是当地最常吃的名小吃,做法和牛肉粉类似,不过辅料换成了鸡片和鸡汤,吃的时候撒上辣椒面、胡椒粉、葱花等等,汤是精华,所以外表看似朴实无华的片鸡粉汤鲜味浓。

image.png

糕粑稀饭顾名思义,就是糕粑和稀饭的组合。将糯米粉蒸熟成为糕粑后放进冲好的藕粉或者荸荠粉里,再加上花生碎、冬瓜糖、炒芝麻、玫瑰酱、葵花籽等等,气味芳香清淡,吃起来甜而不腻,很是粘稠,在当地的人气极高。

image.png

荞灰粽子贵阳的文笔街又被称为“粽子街”,喜欢粽子的人可以在这条街一次性吃到几十种口味的粽子,这其中,荞灰粽子是贵州地区特有的风味。荞灰粽子是用糯米草灰加水将糯米揉成黑色包成的粽子,这种粽子本身就带着粽叶特有的清香味,可以不加任何辅料直接吃,也有人喜欢加腊肉、花椒汁等等做成以荞灰粽子为底,口味各异的贵阳粽子。

image.png

豆沙窝这是贵阳街头另外一种糯米点心,糍粑中裹了豆沙馅,然后油炸成金黄色,外脆里糯,和油炸糕没什么差别,又因为价格便宜,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早点。

image.png

脆哨,不能光用“好吃”来形容了,那可是贵州美食王冠上的宝石,如果脆哨消失,贵州的饮食江山将黯然失色。它们也许细小不起眼,却浓缩了一方水土的精华。酸笋意味着广西,花椒意味着四川,虾米意味着浙江,而脆哨,就是最有贵州味儿的细节。


-01- 猪油即正义简单来说,脆哨,就是“猪油炸猪肉”。美食家蔡澜列过一张“死前必食清单”,猪油捞饭赫然在列。如果猪油、酱油、葱花、热白米饭共同构成了人间至味,那么在齿间灿开的猪油渣,就是此物只应天上有的“神仙享受”。所以,脆哨也被视作“猪油渣plus”。


脆哨,似乎就是比较大的猪油渣?图源/网络健康养生的风潮狂吹,一时间,猪油腹背受敌,前有“产量怪兽”花生油、玉米油,后有“小众之选”亚麻籽油、葡萄籽油,人们以保护心脑血管之名,誓将猪油及其制品踢出厨房。形势严峻如此,猪油和脆哨在贵州人心中的地位却丝毫未受动摇。即使在“二师兄比师父贵”的今天,脆哨老店门口的队伍也依然蜿蜒。

image.png

需要郑重声明的是,虽然和猪油关系亲密,但脆哨并不是炼制猪油的副产品,而是专门炸制、对贵州人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的食材。


蔚为壮观的脆哨修炼现场。图/网络脆哨常用肥多瘦少的“槽头肉”、也就是猪后颈肉制成。肉块放进猪油里,且炸且炼,酱油提香,甜酒酿上色,脆哨成熟后,锅里的油倒比开始时还多。一番工夫下来,肥肉散去水汽,滑腻被调和为丰腴;瘦肉吸收油脂,死板被驯服成弹韧。用大勺一舀,蓬松的脆哨发出带有空气感的摩擦声,与轻巧的“哨”字不谋而合。


当然,关于“哨”的得名,还有个更通用的解释:贵州话不分平翘舌音,将“臊子”传成了“哨子”。有道理,但无趣,不如“哨”字能体现贵州人爽朗豁达的性格。无论是“臊”还是“哨”,脆哨都已脱离了普通臊子的队伍,在臊子界独领一片风骚。


-02- 有了脆哨,肠旺面才“常旺“

虽然在葱花下面半遮半掩,脆哨也依然是肠旺面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图/图虫·创意说起贵州省会——贵阳,最著名的风味,莫过于肥肠、血旺、鸡蛋面“三巨头”组成的肠旺面。而脆哨,就是那个“主演不是它,但它不来,剧组就没法开机”的金牌龙套。

image.png

对餐饮业而言,贵州像广东、四川一样,既是热土,也是高手云集的“死亡小组”。肥肠干净有嚼头,血旺软嫩无异味,面条筋道、软硬适中,红油香辣、不腻不闷,葱花丰富,豆芽清新……以上种种,都是贵州肠旺面江湖的准入门槛,类似于高考第一大题,答错会很惨,但答对也不能拉分。胜负的关键,就取决于口感与“三巨头”截然不同的脆哨了。


搅拌均匀,脆哨也更入味。图/网络肠旺面最受争议的一点,就是主料之间的相融度:鸡蛋面以韧劲为强项,却也以不擅长吸收风味为代价,红油又是单独浇在汤上的,难免显得互不搭理。这时,就轮到脆哨发挥优势了。像所有油炸食品一样,酥脆蓬松的脆哨善于“取各家之长”,把身边围绕着的辣椒香、蒜香、葱香尽数吸纳,再加上无与伦比的天生优势(那可是加了甜酒酿的猪油炸猪肉啊!),百味融于油脂,肠、旺、面、汤从此相亲相爱。


起床的信号不是日出,而是面馆汤锅的沸腾。一碗肠肥、血嫩、面爽、汤鲜、哨脆的肠旺面下肚,称赞一声“板砸”,这人这山这座城的一天,才算真正开始。


-03- 谁是脆哨的好朋友?碳水,碳水,碳水蔡澜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脂肪+碳水=快乐”是一个恒等式,是宇宙间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个组合精准地击中了人类对能量的本能渴望,令人无法抵抗。贵州人决定,那就不抵抗了,花式脆哨加碳水,不羡鸳鸯不羡仙。


豆花面| 听说你们在争甜咸?

前些年,“豆腐脑甜咸之争”闹得沸沸扬扬,华南派出清甜的山水豆腐花,正面迎战华北的卤汁豆腐脑。深居西南的贵州人民嘿嘿一笑,端出一碗浇了豆浆、盖着豆花的面条,震慑四方。

image.png

刚刚出锅、并不诱人的豆花面。“豆花面”并不是一个能给人以美好想象的名字:白软的面条泡在白软的豆浆里,再配上白软的豆花,怎么看都不像能吃的样子。贵州人民又嘿嘿一笑,端出一碟蘸水。我们的黄金配角——脆哨,就藏在这个环节。


豆花面分两种吃法,要么把面条挑出来,放进蘸水里滚一圈,以保面汤(豆浆)清甜;要么把蘸水直接倒进豆花面里,得到一碗泼辣醇厚的“咸豆浆臊子面”。脆哨为前者提供猪油花的膏腴口感,驱散豆制品常见的腥气;后者由于混合充分,获得了口味与口感的双重提升。贵州的豆花本身质地坚韧,可以用筷子夹起而不散,加上真材实料的脆哨,立刻与华南华北的近亲们划出界限——豆花加脆哨不是小吃,而是一道可以放在圆桌中心的、真正的菜。


如果豆花面体现了“原汤化原食”的朴素观念,那贵州糯米饭就是对消化系统的一次大考。脆哨作为价格最高的配料,积极参与其中。


和上海的栥饭团一样,糯米饭是贵州城市街头“最沉重的早餐”。摊主先从大锅里挖出一碗用猪油煮出的、结结实实的糯米饭,扣在干净的毛巾上,再用拳头碾出一个坑,填入脆哨、白砂糖、土豆丝、酸萝卜、折耳根、花生米等等。待百宝入库,摊主亮出一双麒麟臂、翻折毛巾,把手里的一切团成一个密度极大的饭团。顾客接过饭团,只觉得手里一沉,抡起来能破千军万马。


除了早餐摊档的饭团,糯米饭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在餐桌上任由食客搭配材料。琳琅满目中,就有“灵魂一口”的脆哨。


与糯米饭类似的“百宝箱”,还有著名的贵州“丝娃娃”。这种与北方的春卷类似、但饼皮更小更轻薄的小吃,需要脆哨来增加“厚度”。


丝娃娃的“内容”以未经烹制的素菜为主,如黄瓜丝、折耳根、海带丝、黄豆芽等等,动辄摆出十几个小碟子,满桌都是大自然的气息。近些年,小碟子里混入了炒菜,尤其是“乌烟瘴气”的炒肉丝,受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唯有脆哨,能平和地融入清心寡欲的素菜世界,凭的却还是老本事——油脂香。


脆哨虽然出自烈火烹油,但冷吃丝毫不减风味。彻底冷却后,脆哨看不出一丝烟熏火燎的痕迹,这就把对素菜的“污染”降到了最低。如果肥瘦适中、炸制得当,油脂就能被恰到好处地锁在内里,不会因为降温凝固而变“齁”。直到与素食一同入口,被收敛的丰腴才能为人所知。


当然,如果实在不喜欢用丝娃娃包裹荤腥,也可以把脆哨藏进蘸水。脆哨的香味,就是这么能屈能伸。


脆哨土豆泥| 胜过KFC

在追求美味的道路上,东西方往往殊途同归。贵州的脆哨土豆(洋芋)泥中,脆哨撑起“荤菜”的场面,猪油则与淀粉融为一体,和浇了肉汁、以黄油作底的西式土豆泥异曲同工。土豆泥细腻绵滑,但也难免单调;有了脆哨,这道菜的层次才算丰富起来。将镶嵌了脆哨的土豆泥送入口中,稍一咀嚼,脆哨的颗粒感就和淀粉一起化为鲜香。

image.png

贵州“怪噜饭”,听起来像是用珍奇食材做的西南特色美食,其实是所有放暑假的学生的午餐——受父母之命,中午要消灭昨晚的剩饭剩菜,怎么办?一锅炒了吧。


撒一把脆哨,平平无奇的家常怪噜饭顿时改头换面,变成一场趣味横生的寻宝游戏:把脆哨小心地放在米饭上、同时送进嘴里,只觉得火花噼啪,肉香弥漫;无意间吃到的脆哨则是意外之喜,原来口感平淡的炒饭里,还埋藏着这样的惊奇。


“素粉”的名字可能会使人联系想起一览无余的阳春面,其实工夫都藏在了粉里。素粉的原料——酸粉的诞生过程,往往使外地人闻之却步:米是发酵过的粘米,在磨浆之前,还要用带酸味的淘米水泡上两天,最后汆熟用的沸水,也是酸淘米水和清水的“勾兑”。


又“酸”又“素”的一碗白花花的粉,需要醇厚的动物油脂的调和。万能的脆哨又出现了,这次,它真的成了主角。只需要一把脆哨,令人肠子打结的酸粉就温和了七分,而脆哨的油性也得到了淡化。两者特性迥异,却能相辅相成,既安抚口舌,又饱暖肠胃。


贵州这块被群山包藏的宝地迎来了旅游业的爆发。当青岩古镇变得面目全非,当酸汤鱼的“鱼”变成了肥而无味的巴沙鱼,寻味贵州的你,还可以躲进老城区的缝隙里,在菜市场买半斤脆哨,丢几颗入口,分享一点点本土的集体记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来自: https://www.5255.net/gonglue/21978.html
相关推荐 Related
推荐景点 Recommend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TEL: 18690725567

微信扫码前往美团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