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度假、爸妈订制出行、一站订团,精品酒店、网红民宿预订,旅游用车、景点门票就来享游享玩。

闽东地区的“太姥”女神崇拜

更新时间:2024年03月29日

闽东地区的第一位女神当为太姥娘娘,按时间论,太姥娘娘也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一位女神。

2020年农历七月初七日,福鼎市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太姥山镇和该镇的白茶商会等部门单位,在太姥山上的太姥娘娘雕像广场和博物馆广场先后举行太姥娘娘敬祀仪式和“白茶始祖·太姥文化传承礼”主题文化活动。当天,福鼎市道教协会也从太姥山上的功德堂里请下太姥娘娘神像到福鼎市区进行祭祀和开展巡游活动;福鼎市佛教协会则选择在传说中的太姥娘娘修行道场一片瓦寺,在“太姥娘圣殿”和“太姥娘娘舍利宝塔”前的小广场,举行名曰“庆祝佛教护法太姥娘娘菩萨圣诞祈愿疫情蠲除国运昌盛”的法会。而此前的每年这一天,福鼎市道教协会和佛教协会都会在太姥娘娘雕像广场分别举办太姥娘娘的祭奠活动。

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传说中太姥娘娘飞升的日子,关于太姥娘娘在这个日子羽化飞升的传说故事,最早见载于宋淳熙《三山志》引用东汉王烈的《蟠桃记》:

“(太姥山)旧名才山。……尧时,有老母以蓝练为业,家于路旁,往来者不吝给之。有道士尝就求浆,母饮以醪。道士奇之,乃授以九转丹砂之法。服之,七月七日,乘九色龙而仙。因相传呼为‘大母’。 ”[1]

太姥娘娘画像 郁风 作

《蟠桃记》已经绝版失传,南宋《三山志》的引用使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根据这个记载,太姥娘娘原本是尧时的一位种蓝老母,因乐善好施感动了这位“求浆”的道士而被授予“九转丹砂之法”,炼制服用仙丹后成仙。在这个故事里,太姥是一位得道成仙的仙人(女仙)。

而《道藏•仙真衍派》则把太姥和西王母牵上了直接的关系,太姥成为西王母的第三个女儿:

王母第三女太姥夫人青蚔至闽中托土以居。因不事修炼,形容衰退。后独处南闽山中调摄。西母在度索会后,念其苦行多年,乃放驾来山,顾传以九转丹砂。太姥炼而服之。太姥所居山有三十六峰,汉武改名太姥。后闽王封为西岳。”[2]

西王母是中国民间群体性崇拜的代表性世俗神,战国以前是神话中的半人半兽形神灵,到了汉代成为雍容华贵的女神之母祖,太姥作为西王母的第三个女儿,与西王母一样,都是属于民间集体崇拜的世俗神范畴,只是因为“独处南闽山中(太姥山)”而成为东南一带的区域性女神。

此处记载太姥名“青蚔”。 蚔是一种虫子,青蚔就是一种青色的虫子。那么,太姥娘娘最初是否也像此段文字中的她的母亲、原是半人半兽形的西王母类似,由一条青色的虫子演变而来!如果是这样,就更加符合最初的神来源于远古的自然崇拜现象,由此所产生的神话中所幻想的超自然存在,即世间万物都能成神的说法。而太姥为何偏偏又是一条虫子?我们知道,“虫”的甲骨文像蛇形,原为“虺”的本字,是一种蛇,联系“门中之虫”为“闽”的说法,则不难理解这与闽地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

太姥圣境 白荣敏 摄

除了文字记载,太姥山地区还口口相传几个关于太姥娘娘的传说。一说是尧帝奉母泛舟海上,突遇风雾,迷失方向,待日出雾散之时,忽见东海之滨出现一座仙山——太姥山,遂移舟靠岸,徒步上山游览,而帝母却留恋此山风景,乐不思归,从此便栖居半云洞中,闭关修持;另一说是尧帝登山时,见一老妇酷似其母,便封她为太母,后改母为姥,俗称太姥娘娘。

而随着近年福鼎白茶的兴起,另一个关于太姥娘娘和白茶的传说流传甚广:尧时,才山(太姥山原名)脚下的才堡村有一畲女因避战乱栖居于山中,以种蓝为业,人称蓝姑。有一年,才山周围的村落流行麻疹,病魔夺去了许多年幼孩童的生命,这深深刺痛了蓝姑善良的心。一天夜里,受仙翁指点,蓝姑攀上鸿雪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一株与众不同的小茶树。她遵照仙翁的吩咐,将茶树上的芽叶采摘下来制成茶叶,并送到每个村庄,告诉村民们煮茶汤给患病的孩童服用,救活无数病孩。人们感念蓝姑的救命之恩,把她奉为神明,称太姥娘娘。

太姥施茶图(资料图片)

太姥山地区口头流传的太姥传说见证了太姥作为一位古老的民间神祗,在这个地方得到了信众的普遍认同和社会的广泛接纳,而且有被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可以将不同版本的太姥娘娘传说并置于区域发展史的脉络下,透过假想和推论还原这位闽越之地最早女神的原初身份,在历史时空中追溯太姥信仰的形成、传播及其与上古宗教的关联。

历史学家、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先生在《太姥考略》一文中认为:“以上传说若舍去道家神道说教的成分,可以从中透露出其人其事的历史影子:太姥是先秦乃至帝尧时代被尊为始祖母的女性,她和她的子孙们是开发福建及其毗邻地区的拓荒者。”“太姥夫人的传说,反映远古时代在福建及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氏族和部落,他们就是闽族的先民。这是由女性酋长领导的氏族社会,而他们的始祖母被后世尊称为太姥或太母。”[3]

海上仙都太姥山(资料图片)

明代何乔远《闽书》曰:“闽越负海名山多名太姥者。”[4]的确,放眼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是福建省及其毗邻地区),有不少以“太姥”为名的山。除了福鼎的太姥山,还有浦城太姥山、政和太姥山、漳浦太武山,金门有座北太武山,浙江的缙云县、新昌县、仙居县也都有太姥(或天姥)山。这些由神灵演化而来的山名,更加证明,祖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是属于同一个文化区系的,即属于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与特点的部族。历史上广泛流传的太姥夫人的传说,正是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繁衍传布的历史折光。民国福州学者、藏书家郭白阳的《竹间续话》在说到“太武山”时,则直接确认“太武夫人”为“八闽人祖”:“太武山,在海澄镇海卫山,上有太武夫人坛。《图经》[5]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以居,称为八闽人祖。”[6]徐晓望主编之《福建通史》认为,“太姥”是年老的女性,被尊为扩土而居的始祖母,闽人把福建的许多名山称为太姥山,似乎表明福建在远古时代曾经有过以女子为中心的社会。由于这一时期女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她们普遍受到社会尊敬和爱戴,因而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对女性(始祖母)的崇拜。[7]在祖国东南区域内,经过长时期的文化塑造过程,“太姥”可视为大家共同确定的集体文化符号象征。如果把东南区域划分确定为一个文化区,那么始祖母神太姥娘娘就是东南地区民众的共同信仰。

绿雪芽古茶树(资料图片)

作为太姥信仰的发源地,太姥山至今留存着不少与太姥娘娘相关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确立了太姥山作为太姥文化圣地和太姥信仰中心的地位。如位于一片瓦景区的鸿雪洞里有传说太姥娘娘炼丹的丹井,洞口的那株古茶树被认为就是太姥娘娘手植、用于治疗小儿麻疹的“绿雪芽”茶树。还有鸿雪洞前的太姥娘娘舍利塔。这是一个葫芦形的石塔,规制无异于佛教高僧舍利塔,传为唐代所建,后来为了保护舍利塔,在塔外增建了石屋,石屋为民国期间修缮。舍利塔香火不断,前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太姥娘塔 白荣敏 摄

太姥山景区内还有多座佛教庙宇供奉太姥娘娘像。一片瓦寺在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的一片瓦洞里重修了神龛,供奉寿山石太姥雕像,雕像雕刻精美,太姥神像雍容华贵,神龛的正中所挂楣板刻着“尧封太姥”四字;一片瓦寺还在鸿雪洞口附近建起了太姥圣殿,供奉“太姥娘菩萨”。太姥山国兴寺在大雄宝殿左侧盖起了“太姥娘殿”,殿里供奉三尊不同造型的太姥娘像,表现太姥娘娘从蓝姑到娘娘三个不同时期的形象。其余如白云寺、香山寺、青龙寺等太姥山各寺院,均有供奉太姥娘,就连专家普遍认为是摩尼教遗址的摩尼宫,不知何时开始,神龛里供奉的也是太姥娘娘像。这个摩尼宫后来被信众称为“梦台”,寡子乏嗣的信徒只要在梦台前点上一炷香,当晚,太姥娘娘就会在梦中晓示其弄璋或弄瓦之喜,当然,还有求姻缘之类的。

太姥山一片瓦寺里的“尧封太姥”神龛 白荣敏 摄

2001年,玉湖游览区内新修建了太姥娘娘雕像广场,广场内安置了一尊高20.88米的石刻太姥娘娘雕像,游客登临太姥山时,从不同方向眺望均能看到这尊塑像的身姿。

太姥山上的太姥娘娘雕像 白荣敏 摄

与福建地区的妈祖、陈靖姑等女神一样,太姥娘娘像面容温婉、慈眉善目,富有亲和力,拥有善良、贤淑、奉献和自我牺牲等女性的美好特质。除了神明共有的普度众生的博爱情怀之外,她更是慈爱、亲切、无私、利人,奉献而不求回报等母爱精神的化身,展现出女性内在的道德美。在福鼎民间,太姥娘娘护佑众生,救难禳灾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当地流传着许多太姥显灵、救苦救难、祛病禳灾的奇事。太姥山周边村落一些信众认为,太姥娘娘既是送子观音,也是海上护航的妈祖。而在沙埕港、三沙湾一带,有许多行船讨海的老渔民、老船工都十分相信,太姥娘娘是神仙又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每逢他们海上作业遭遇狂风巨浪之时,只要朝太姥山顶礼膜拜,便能消灾避难,转危为安。

据了解,在福鼎市和霞浦县及浙南温州地区,太姥娘娘拥有不少信众,闽东浙南的太姥女神崇拜由来已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福鼎全市供奉太姥娘娘神像的宫观达200多个,信众达十余万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当地信众会组织隆重的太姥娘娘神像巡境活动。出巡队伍一般由洒净先行,鸣锣开道,檀香引道,紧随其后的是太姥娘娘的法宝如意、玉印、旗帜和香亭,最后才是太姥娘娘的软身銮驾和日月掌扇。神像巡游时候,沿途信众多捧香膜拜,祈求境内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銮驾内的太姥娘娘塑像高约1.8米,仪态祥和,姿容温婉庄重。銮驾高约2.2米,造型古朴大方、图案精美华丽。銮驾上方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楹联。銮驾的檐角、梁柱附有卷草龙雕饰,四面雕刻松鹤、八宝、福寿等纹饰,线条优美流畅。香亭平面呈正方形,底座上砌塔身两层,四周起檐,通高2.3米。除了农历七月初七,当地信众也会在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到太姥娘娘庙祭拜。太姥娘娘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太姥娘娘的乐善、仁爱、济世精神为核心,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太姥祭祀活动 周兆祥 摄

近年来,福鼎市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到太姥信俗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中,期望通过发掘太姥文化的内涵,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官方和民间的合力下,举办了一些复兴太姥文化的活动。2010年,经福鼎市文化名人策划,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太姥娘娘信俗巡境活动。巡境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持续至初七,以流美清净道观为起点,在城区各大小街道举行巡游活动。活动期间,福鼎全市200多个宫观中的200多尊太姥娘娘神像向广大信众集体亮相,整个巡境队伍由20多个仪式方阵组成,场面非常宏大。2016年,笔者还在福鼎市政协见到一份由政协教科文卫委提出、题为《倾力打造“太姥祭典”文化品牌,切实提升太姥山旅游产业效应》的集体提案,提案指出,作为一座人文名山,太姥山具有国内外稀有的朝圣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十分悠久、曾经沿袭千年的太姥崇拜,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南方文明之母“太姥”的重要内容,是打造朝圣文化旅游的得天独厚条件。因此他们提出,由市政府牵头,充分发挥政府平台的作用,高规格高品质倾力打造“太姥颂”这一朝圣文化旅游祭典仪式,引导太姥山地区的朝圣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在国内外打响太姥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将太姥山旅游产业切实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进而带动福鼎市全域旅游的发展。

中国白茶始祖·太姥文化传承礼 白荣敏 摄

另据可靠消息,福鼎市即将正式成立“中国白茶始祖·太姥祭典”筹委会,依托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将于明年开茶节期间对太姥娘娘以“中国白茶始祖”的身份进行祭典。依此可以看出,太姥女神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闽东已经从民间自发提升到政府自觉的层面。

(原载《宁德史志》2022年第3期)

    (宋)粱克家:《淳熙三山志》卷第三十五“寺观类三”,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666页。 ↑(清)王孙恭:《太姥山续志》,周瑞光:《太姥文献搜遗》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311页。 ↑卢美松:《闽中稽古》,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85~586页。 ↑(明)何乔远:《闽书》卷之二十八《方域志》“太武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81页。 ↑指《漳州图经》。 ↑(民国)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三,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一章第六节“原始宗教和艺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来自: https://www.5255.net/qilecai/23687.html
相关推荐 Related
推荐景点 Recommend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TEL: 13007836526

微信扫码前往美团小程序